以下是含有採樣返回的搜尋結果,共46筆
走進珠海太空中心,展館最吸睛的莫過於「嫦娥六號」模型。今年六月,它完成了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,帶回1935.3克月壤,震撼全球。月背因長期背對地球,無法直接通訊,透過「鵲橋二號」中繼衛星突破難關,讓探測器完成十一個高難度步驟。展區以流程圖完整重現這段歷程,觀眾不僅看見探月的艱辛,也感受到中國航太正一次次刷新紀錄。
2025年9月3日,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閱兵中,最新組建的航天部隊方隊首次亮相。這個嶄新的戰略兵種與網路空間部隊、信息支援部隊等一起,以全新的軍旗和裝備接受檢閱,集中展示了中國航天工業的最新成就。這些先進的航天裝備不僅展現了大陸在太空領域的技術實力,更彰顯了建設「航天強國」戰略目標的階段性成果。
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日舉行「高質量完成『十四五』規畫」首場記者會。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預估,到今年為止的十四五期間,中國經濟增量將超過35兆(人民幣,下同)、經濟平均增速5.5%、人均預期壽命79歲。發改委強調,事實證明,打壓遏制只會加速中國科技突破。中國吸引和利用外資政策導向,一以貫之,未來將持續保障外資企業公平參與標準制定、政府採購。
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(9日)舉行「高質量完成『十四五』規畫」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。據《中國財經報》報導,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發佈會上表示,前4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.5%,去年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。中國這麼大的體量和增量,又經受了世紀疫情、貿易霸凌等衝擊,在這麼大的基數上,能保持這樣的增速,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。
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日舉行「高品質完成『十四五』規畫」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。大陸國家發改委表示,事實證明,「脫鉤斷鏈」、打壓遏制只會增強我們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,只會加速我們科技創新的進度和突破。
中共中央機關報《人民日報》8日報導,飛天!「嫦娥六號」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,大陸國產大飛機C919累計交付21架,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;入海!大洋鑽探船「夢想號」正式入列,超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出口訂單不斷;近年來,大陸製造強國建設取得新進展。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由2020年31.3兆元(人民幣,下同)增長至2024年40.5兆元,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世界第一。
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,5月29日,「天問二號」任務發射圓滿成功,中國開啓小行星探測與採樣返回之旅。「天問二號」任務設計週期10年左右,如此長的任務週期,是否拉開了太空探索新的序幕?此次任務的「雙目標探測」探什麼?有多難?「天問二號」的十年之約對於中國的太空人才儲備意味著什麼?中國太空史上最長太空任務如何接力完成?
大陸央視報導,4月24日是第十個中國大陸航太日,每年4月24日設立為「中國航太日」是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大陸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「東方紅一號」發射成功這一歷史性時刻。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、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受訪表示,大陸將加快提升進入太空的能力,今年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將再啟征程,天問二號將於今年上半年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,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。太陽探測工程也在未來計畫中。
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要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佈局重大科技項目。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,大陸全國人大代表,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孫澤洲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,中國將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採樣返回。
澎湃新聞報導,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,一年來,面對外部壓力加大、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,經濟運行總體平穩、穩中有進。隨後,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了「穩」和「進」兩方面的具體表現。
中國外交部發言人、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毛寧2月14日晚,在社群媒體X平台更新貼文,發布一段名為「未來已來」(The Future Is Now)的視訊,以「探索」、「遠征」、「聯通」、「智能」、「巨鯨撼躍」等為子題,細數中國大陸近來實現的諸多科技飛躍。
據大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導,過去一年,鵲橋二號繞月搭橋,助力嫦娥六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。隨著嫦娥六號任務的圓滿完成,按照計劃,大陸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,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。為什麼要去月球南極尋找水冰?目前任務進展情況如何?本次任務又有哪些難點看點?
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,2024年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壯舉。今年,探月四期後續的嫦娥七號、嫦娥八號的研製工作也將穩步推進。其中,嫦娥七號計畫於2026年發射,不但將搭載首個在月球飄動的旗幟,也將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存在的證據。
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日報導,2024年,嫦娥六號完成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的壯舉。今年,探月四期後續的嫦娥七號、嫦娥八號的研製工作也將穩步推進。嫦娥七號計畫2026年發射,將前往月球南極尋找水冰存在的證據。
根據央視報導,11日上午在第十五屆中國航展現場,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的月壤樣品在展館亮相,這是嫦娥六號取回的月背月壤樣品首次亮相中國航展。
據觀察者網報導,今年9月,大陸國家航天局宣佈,中國「天問三號」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實施時間將提前2年,由2030年前後提前至2028年前後。此消息一經公佈,立即在美國引發熱議。據美國「太空」網(Space)10月31日引述美國專家直言,若中國成功領先美國進行火星採樣返回,這將成為又一個「斯普特尼克時刻」(Sputnik Moment)。該網站9月曾刊文分析,中國提前兩年實施任務,意味著最早可能在2031年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,這比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(NASA)計畫中的2040年領先足足9年之久。
中國探月工程進展再迎新突破,大陸國家航天局日前宣布,嫦娥六號任務完成後,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,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,2035年前後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。大陸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表示,嫦娥八號將考慮月球上的通信能力,月球上將會有無線網路和能源供應。
中國探月工程進展再迎新突破,大陸國家航天局24日宣布,嫦娥六號任務完成後,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,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,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奠定基礎。大陸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關鋒表示,嫦娥八號將考慮月球上的通信能力,屆時月球上將會有無線網路和能源供應。
在安徽黃山召開的第2屆深空探測(天都)國際會議主論壇上,天問3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指出,中國天問3號任務計劃在2028年前後實施2次發射任務,實現火星採樣並返回地球。
據新華社報導,第二屆深空探測(天都)國際會議今天(9月5日)在安徽黃山召開。主論壇上,「天問三號」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,中國「天問三號」任務計畫在2028年前後實施2次發射任務,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,比預計時間早2年。